同方知好乐智慧教育解决方案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目标达成为宗旨、以任务实现为要点,应用“高内聚、低耦合”的先进软件设计理念,满足应用及服务的扩展与集成,在保持各系统独立性的同时,又促使系统的相互统一、数据共享与互操作,构筑起资源共建共享、网络互动教学、家校互通、培训、教研等应用体系,以个人空间的形式进行信息汇聚和业务应用管理。利用该方案,可迅速构建区域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建设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教学公共服务平台,落实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支持课程教学改革,实现课程教学的现代化,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 |
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创新资源运营机制,保障资源常用常新,优质好用。
支持多种创新教学模式,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网络教研,教师培训等多项应用服务。
搭建家校互通渠道,支持家校之间的深入交流,信息推送。
满足用户自主学习需求,个性化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
大数据挖掘,为管理者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强调顶层设计和体系化建设
标准与规范先行,对信息化需求要超前部署,形成顶层设计。
实现随机性和动态性应用,支持动态群组的知识共享、协同工作及教学研究。
多级建设,分级管理
市、县(区)、校平台的基础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上级部门可收集、管理下级教育云平台产生的各种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分析决策。
实现既统一又开放的运营管理机制。
以应用为导向,创新运营模式
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发教育应用。
通过平台运营来盘活业务系统的应用。
“云”+“端”
采用云计算技术,以“知好乐教育云平台”为核心,资源和数据在云端保存,面向不同应用情景和应用需求,用户使用各种终端获取个性化的服务和应用。
基于SOA服务的体系架构,作为所有接入系统、平台的承载;
松耦合架构,可灵活接入管理平台和资源平台应用,并可与区域已有平台对接,第三方应用可无缝集成,丰富平台资源应用。
![]() |
用户通过空间访问平台各项应用。
☆汇聚各应用系统产生的与当前用户有关的信息,使信息获取更集中方便
☆将用户的业务应用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展现,更符合用户工作习惯
☆汇聚和展现用户应用产生的数据,方便用户分析评价其工作
☆提供常用应用工具,方便用户日常工作管理和信息交流
☆提供空间管理功能,方便用户对空间进行个性化管理
![]()
教师空间 |
![]()
学生空间 |
|
![]() 学生成长档案
|
![]()
资源应用统计查询 |
☆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
☆建设完备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并与教研、教学、培训等业务无缝整合
☆构建新型教育环境,重塑教与学的关系,使得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成为可能
☆支持服务端与移动端进行跨平台数据交换
☆提供专业团队保障、教研指导能力保障、项目建设经验保障、成果转化推广保障
广州市番禺区智慧教育项目 |
|
广州市番禺区自2012年5月,依托同方知好乐教育云,以知好乐“电子书包”应用系统为支撑,打造番禺区“智慧教育云”,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构筑教师(教研、科研)共同体、家校共同体和师生共同体;实施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的应用试验,探索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途径。 |
由于番禺区的使用效果非常好,用户数量发展迅速,由开始的14所学校3千师生扩展到现在(2014年底)的43所学校,217个班,1.3万师生。用户规模业内最大! |
![]() |
■ 覆盖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 |
||
![]() |
依托番禺区教育科研课题,各学科都进行了实践和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
![]() |
番禺区市桥南阳里小学陈玉勋老师应用电子书包系统展示课——《鲸》荣获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4年全国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高峰研讨和应用成果展示活动一等奖。 |
![]() |
![]() |
|
项目初期大多数教师不理解、嫌麻烦、不关心,经过一段时间的贴身服务,帮助初期参与的教师取得大量成功案例,应用成效逐渐在教师中取得认同,现在教师们已由初期的各种畏难情绪、躲避行为到主动要求参与实验。 广东仲元中学周华老师:“使用电子书包教学后最大的改变是,我设计课程时,非常注重学生该怎么学,如何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发挥”。 了解更多详情,请点击: 也可访问番禺电子书包主题网站,了解更多优秀课例:http://dzsb.pyedu.cn |
朝阳区 “双课堂”网络教学 |
朝阳区教科院附中,团结湖三中、中国旅游学院附中等八所初中校于2014年9月开始联合开展“双课堂”网络教学研究,希望借助教育信息化手段找到一条促进普通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新途径。至今,涌现出了一批骨干老师,发生了很多动人的故事,呈现出了一批优秀案例,部分案例在“2015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中获奖。 |
![]() |
||
二等奖 教科院附中 祁敏 |
![]() |
![]() |
![]() |
|
三等奖:劲松一中 刘溪洋 |
三等奖:劲松一中 马晨雪 |
三等奖:中国旅游学院附属中学 宋玉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