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上教版高一历史新教材中处处渗透,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资料和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也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理环境的特征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能动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过程。因此人类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地理环境,永远也不可能摆脱地理环境的制约。笔者在上教版新教材高一历史上册《文明与地理环境》第4课《大河文明》中,以人类与自然从依赖到改造到践踏再到和谐的关系历程为主线进行生命教育渗透。
1.情境创设:引入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课题
由介绍地球的历史、人类的历史和人类的文明史的录像导入。人类的历史在4500页的地球历史中只占两页,而人类的文明史只是两页中的半页。可见人类的文明史相对地球的历史是如此短暂,而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速度竟是如此之快。最早步入文明时代的是孕育在大河流域肥沃土地上的亚非四大文明古国。大河流域具有什么得天独厚的优势呢?通过录像创设情境,拉开人类最早时期依赖自然关系的序幕。
2.史料解读:体会早期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改造
教师出示四大文明古国地图,找出四大古国的地理位置以及所依赖的大河名称,归纳出共同特点:都依赖大河。再结合自然地理知识和教师所提供的补充材料,从地形、土壤、气候、资源等方面分析归纳四大古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形:大河流域,冲积平原。
土壤:定期泛滥,淤泥肥沃。
资源:水资源:雨量充沛、江河密布,淡水资源丰富,灌溉便利,生活用水充足。
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
气候:中纬度,暖温带-亚热带,气候温暖,能充分满足植物生长的热能。
大河流域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于农业耕作,所以形成农耕经济的生产方式。可见早期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依靠自然繁衍生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一条永远割不断的脐带,当人类从自然母体中汲取营养而创造发明时,不能忘记自然母亲的恩德,人类只能抓住自然之母的直接馈赠,与自然界融为一体。自然界处于一种非常重要的主导方面,而人在其中只是处于一个顺从、被动的方面。而且因为当时的生产工具极其落后,只能依靠集体耕作的方式进行来提高劳动效率,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3.问题讨论:感悟低水平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
问题1.思考人类是如何发挥本身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逐渐摆脱了集体耕作的原始方式,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呢?
教师提供铁器和牛耕的图片。大河流域的居民凭借自身的智慧发明了世界上最早金属工具,特别是铁器工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提高,私有制发展,水利工程的兴修,灌溉的普遍使用使农业对自然的依赖有所减弱,人们开始有了较为稳定的食物来源,随着食物供给的逐渐充裕,形成以家庭为单位能保证食物来源,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人类在发挥本身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创造适当的条件强化动植物的生长条件或利用可再生的能源(如水利、风力、畜力等等),但因为此时生产力毕竟还是低下,它对自然不能实行根本性的改造,自然较少受到深度破坏,人与自然处在低水平的平衡关系之中、它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插播(天仙配)。
问题2.从早期古村落到明清古村落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村落的基本特点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教师呈现三段《西递明清古村落》录像剪辑(歌曲,歌曲美好生活,歌曲明清建筑),边看边思考明清时期古村落保留了哪些早期村落的特点,培养学生从录像资料中排除无效信息,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自给自足、男耕女织、鸡犬之声相闻,一派祥和恬静的小农生活(录像剪辑:小桥流水)、人类与自然的低水平平衡、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
问题3.桃花源里的早期村社居民会面临怎样的生存挑战呢?这些挑战靠分散的小农和村社组织能否解决?怎样才能解决?
教师呈现多种类型的资料,从材料中分析生存问题主要是自然灾害和外族入侵,而这些问题靠分散的小农和村社组织能否解决?可见,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它是与古代农耕经济相适应的一种国家管理制度。中央国家利用强大的政权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解决这些问题,改造自然,使得文明得以发展进步。请同学们从教材,补充材料,图片(古埃及政府构架、秦朝政府结构、秦朝疆域、秦朝长城、秦朝北击匈奴、秦朝货币统一图、秦朝文字统一图)和自己掌握的信息说出事例和作用。
4.延伸学习:探索和谐自然的真谛
(1)践踏自然已露端倪:早期人类对自然践踏的现象有哪些?
人类凭借强权、智慧和集体的力量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同时也开始了人类践踏自然的历史。两河流域居民过度开发土地利用土地,使得土壤盐碱化(材料中得出)。
国家履行职能通过征收赋税以维持国家机器的运作带来的阶级矛盾,占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负担承重的赋役,导致小农生活极端贫困,分散的小农无法抵制国家的横征暴敛,或者逃往他乡,流离失所,或者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引发农民起义,战争带来经济破坏和社会不稳定导致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不和谐。
(2)和谐自然泽被后世:早期人类与自然和谐的现象有哪些?
以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修建、作用来阐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泽被后世。
(3)共生共存共处共荣: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和谐。社会在满足人类各种需要的同时也给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到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人不过是自然之子,我们的生存无不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的所有资源,如土壤、空气、水、气候、森林、草原和各类动植物,对我们来说都是生死攸关。我们的命运与大自然的命运紧紧交织在一起,就如同心灵和躯体一样密不可分,成为统一整体。既然是统一的整体,同存于宇宙系统之中,就应该构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从整体出发,统筹兼顾,不仅要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思考:
生命教育是一个非常广阔而又丰富的终极性的人类命题,因为人的一生所有的活动,都在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生命教育的内容之一便是让学生亲近大自然,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理解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关心人类危机和全球伦理等,历史教科书中处处蕴含着生命教育的意义。如人类在大自然面前表现出的有所作为和积极进取精神以及对生命质量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对生命教育的实施,完全不必另起炉灶,而是在每一节课中利用好各种资源加以渗透,师生共同来实践生命教育。
主要参考资料:
1.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编著:《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2.《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许序雅主编:《世界文明简史》,华东师大出版社。
4.吴增强:《生命教育的历史追寻及其启示》,《思想 理论 教育》,2005年第17期。
5.盛天和:《港台地区中小学生命教育及其启示》,《思想 理论 教育》,2005年第1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