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人的一种美德,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是贯彻‘以人为本’教育原则的具体要求,也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课程。当前,许多中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当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大背景有关,但主要还是受父母的宠爱、溺爱,造成个别孩子由娇而横,唯我独尊;有的还由爱生恨,甚至恩将仇报。这类现象的出现,促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怀,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感激给予生命并养育他们的父母;感激给予他们各种知识的教师;感激给予他们帮助的同学和朋友;感激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教育学生懂得怜悯,懂得尊重,这才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最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本节课是一堂关于感恩的传统美德教育课。对于感恩教育,古人常用“羊跪乳”、“鸦反哺”的典故。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再拿这些陈旧的东西来说事,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本节课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富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幽默感的传说、杂文、散文清楚明了地展示给学生;并将音频、视频、动画等现代技术手段巧妙应用,给学生以全新的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观看、阅读、欣赏、思考、对话交流等形式积极参与了思想教育的全过程,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我认为成功之处有这样几个方面:
1.材料的选择很恰当,集中体现在开始很有幽默感的一个传说和杂文《孝敬你的母亲吧!》,这两篇短文都具有很典型的特征,对于揭示班会主题有画龙点睛之效用,给人一种读了就难忘的感觉。所以,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高,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2.现代多媒体手段应用的合理、熟练。不论是《儿行千里》的气氛渲染,还是《母亲您为何不语?》的反衬,都让学生明显地感觉到了“行孝”的紧迫性。几个学生课下和我交流说:当时的确有种“心里暖暖的、眼圈潮潮的”的感觉。这就充分发挥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效果当然是单纯的说教所无法比拟的。
3.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内容的新颖性,使得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轻松自如。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读、听、欣赏、思考、对话等活动,让学生的思绪一直围绕着“感恩”的主题旋转。再通过写一封给父母的信,让教学效果由意识领域的“想”变为实践领域的“做”,深化了教育效果。最后以一首《烛光里的妈妈》使班会主题得以升华。
当然,一分为二地看,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班学生不论是准备过程还是现场都非常投入,所以台下学生想要发言的人较多,但是因为时间的关系,老师只让其中几位同学简单发言,台下的同学意犹未尽。二是整个课堂设计观看和欣赏的东西稍有点多,相比较而言,前半部分学生的活动明显不足。但我觉得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更细致而琐碎的启发和讨论意义不大,重在从具体事例中获得感悟和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