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概括作者笔下赋予的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把握内容要点,提取文章精
要。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主旨句。
2、品味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京味语言。
教学流程:
[导语]
昨天,穿梭于北京窄窄的胡同中,从胡同的北头,一路行来,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汪曾祺先生笔下的胡同和胡同文化,或许在不经意间,我们又会顺着胡同一路向北,也能借此机会神游一下我们的首都—北京。(1')
第一部分 —— 胡同 (10')
[引出幻灯片和录像]
Q1:北京胡同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自由发言,随时评价)
[过渡语]刚才,我们是通过影像来感受北京的胡同,那么作者眼中的胡同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再通过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来品读“胡同”。学生读第1段。
Q2:北京胡同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主要特点落在“方正”上]
Q3:还写了北京胡同什么特点?(自由发言,每一个特点的提出,要引导学生说出得出思路。边讨论边写板书。)
第二部分
—— 胡同文化 (13')
[过渡语]如此“方正”的胡同,在近千年的岁月流转,也不知不觉地发展了与它相契合的文化。本文作者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高邮那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那是“三皇五帝”中尧的故土,那是赫赫有名的“苏门四学士”秦观的家园。从这座古城中走出来的文化人汪曾祺用文化的眼光,不仅看懂了北京胡同,更看懂了与北京胡同一同发展起来的北京胡同文化。
[讲授]那么,什么是文化呢?文化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习惯。简单地说,文化是人们生活意识、习惯、观念等的集合。
Q4:那么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封闭)
Q5:“封闭”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又有哪些具体表现呢?(分小组讨论)
点出与“封闭”的联系。
“安土重迁”“破家值万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愿交流。
“独门独院”—不愿与外界更多接触。
“易于满足”—不愿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不爱管闲事”“闹学生”“过学生”—不愿改变现状。
Q6:造成封闭的胡同文化的原因是什么?(精义:忍。)(注意:“忍”不是“封闭”的表现)
我们把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画面,看看一位老北京人怎样描述自己的心态。(《茶馆》片断,强调是“大部分”北京人的心态。)
汪曾祺先生人选取北京胡同的一些典型细节,更好地说明了: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第三部分 —— 品味语言 (16')
[过渡语]浓郁的胡同文化好似一杯浓酽的花茶,苦涩香醇,有特色不仅是茶,还有沏茶的水,这水可是胡同的井水,我们一起品尝一下这清冽如水的“胡同”语言。这些语言就是京味语言。
[幻灯]
“地根儿” = 根本;从来
“挪窝儿” = 移动
“随”一点“份子” = 送礼金
“杀”一盘 = 下一盘
喝两“个” = 喝两杯
(用北京特有的语汇来描述北京人的封闭性,就更显其封闭性。随时与学生交流海口方言说法。)
[过渡语]除了词语方面运用了大量的京味语言外,在语句方面更是留意摹仿老北京人的语调、语气乃至味道神韵。
[幻灯]
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 嘿!
不必说金黄色的窝头,深紫色的腌萝卜,也不必说臭豆腐流溢出的香油味,单是小小的一碗白菜虾米皮清汤,就有无限滋味。
(范读第1小段,尽量读出味道;学生与第2小段作比较,重点落在京味语言的“白、隐、俏”等特点上。)
(《八月骄阳》我与一个学生对读;两个学生对读。尽量摹仿出“忍”的心态。)
第四部分 —— 结尾(5')
[过渡语]汪曾祺说北京人“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一“眯”就“眯”了千年岁月,人可以千年一梦,但建筑不可能千年不倒,你看([朗诵]第13、14段),这样残破的胡同,这样封闭守旧的文化,我们的确该说一句,[幻灯:再见吧,胡同。]请同学自己加上标点,读一读。(叹号是对“胡同”彻底的否定;句号可以放在博物馆里;省略号是难以割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