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摘要:本文针对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过热”现象提出异议,并且从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不能适应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弱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不利于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课文、推广价值有限五个方面分析了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克服语文多媒体教学局限性的有关对策或方法。 关键词: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 语文课件 局限性 对策 当前,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各学科教学,各学科的课件应运而生。这些课件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解决疑难问题诸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课件的制作等问题引起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的高度重视。有的学校规定每一位任课教师在每一学年必须制作一个课件,否则从年度考核分中扣去2分,而且规定一个学期内不用多媒体技术授课的,还要扣去考核分1分。有的教研室在评比优质课时,也把有无运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评比的一个重要条件,更有甚者规定不用多媒体教学的,就没有资格参加优质课评比。这种种现象,可以用“过热”一词以蔽之。对在多媒体教学方面的这种“过热”现象,笔者不敢苟同。现结合语文学科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来提几点异议。 其次,语文课件的呆板性不能适应灵活多变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人说,语文是活的。对同样一个词语,一句话,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中有此一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里的“丰富”和“大度”就字面意义上来说,是物品很富足和慷慨大方的意思。当时的中国真的是物品很富足,值得慷慨大方地送出去吗?否!当时中国的物品不仅不富足,而且相当贫乏,对此我们吝啬还来不及,哪里用得着慷慨大方地送出去呢?因此,这两个词语的深层含义是讽刺某些中国人不珍惜中华民族祖先留给我们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出卖祖国利益一点也不手软的“媚外”丑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更有其多方面的复杂的原因,其答案绝不是唯一的。再高明的语文老师(如果他不是自以为是地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也无法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全部细节做出准确的预见。从语文教学的这一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贯彻灵活机动的原则,不为了强求答案的一致而把学生引入自己事先布好的陷阱,不为某一问题设置固定的唯一的答案。而语文课件中的每一环节,每一问题的答案,都是制作者凭想当然事先定好了的。你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它去讲授,学生的回答必须跟课件保持一致。你想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改变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和任何一个答案,都是不可能的。这就形成了语文课件的“死”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活”这样一对矛盾。其结果往往是:语文多媒体教学用得越多,学生学得越死。 再次,语文多媒体中的一些图案和画面,弱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语文的特点就在于它含义的丰富性,根据文章中的某一个词语或某一个句子,不同的学生可以联想到不同的画面,可以想象到不同的情景,可以获得不同的感受。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展示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庐山群峰,到底是怎么的一种情状?到过庐山看过庐山群峰的学生头脑里自然会出现相应的景象,没有到过庐山的学生也能根据字面描写想象出其中的景象,尽管那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庐山群峰,而只是学生见到的某几座山峰罢了。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描摹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中的“田田”,根据课文注释,是用来形容叶子相连的样子的词语。荷叶相连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这就需要联想和想象了。这时,到过荷塘见过荷叶的学生便会由此联想到自己眼中的荷叶的形状,没有到过荷塘见过荷叶的学生也会由此想象出自己心目中虚拟的荷叶相连的形状。无论是见过荷叶的学生,还是没有见过荷叶的学生,都可以凭联想和想象在头脑里出现相应的画面,尽管这个画面与实际相去甚远,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只有让学生的头脑不断地进行这种由语言文字到画面的转化训练,他们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才能逐渐得到培养和提高。在语文教学中,这种训练应该得到强化,而不是弱化。然而在一些语文课件中,设计者为了追求感官上的愉悦效应,把一些本该让学生去联想和想象的地方,全部通过具体的图案和画面展示出来。这一来,学生感官上的愉悦是有了,但由此而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权利却被剥夺了。而且有的学生据此还认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庐山群峰和“田田”的荷叶只能是画面上展示的这种样子,而不可能是其他的样子。这更是将语文教学导入“作茧自缚”的歧途。如果所有的课文都用这样的课件去上,那么谈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还不如把每篇课文都拍成电视片,让学生欣赏就是了。这样还能算是“语文”教学吗? 第四,语文课件“长文短教”的特点,不利于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课文。要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就必须根据课文的实际出发。课文有长有短,短的课文一节课就可以上完了,长的课文要两到三节课才能上完。因此,短文短教,长文长教,是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守的一条基本规律。而有的语文课件,为了追求内容的丰富性和结构的紧凑性,常常采用“长文短教”的方式,把本该在两三课时完成的教学任务紧紧压缩在一堂课中加以解决。如初中的一些长文,本来用三课时不嫌其长,而在某些课件中,仅用一课时就解决了。在极短的时间内,要完成诸多的教学任务,其结果必然如蜻蜓点水。学生除了觉得这种形式新鲜有趣外,所留下的印象莫过于眼花缭乱、走马观花罢了。要想借此获得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 最后,语文课件的个性化必然影响到它的推广价值。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和那么大的精力去制作课件,为的决不是在自己上课时偶一用之,而是让同一年级和科目的老师也能“资源共享”,即把自己多媒体教学的成果推广出去。这就需要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共性”的东西。“共性”的东西越多,推广的价值越大。然而,真正有价值的课件是制作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作出来的,其中渗透着极其鲜明的个性特点。越是个性化的课件,越显出其价值。如果一个课件个性化的东西很少,共性的东西却很多,尽管它可能有较大的推广作用,但它的价值却要大打折扣。语文课件的这一“个性化”特点,决定了它只有“借鉴”的作用,而没有“推广”的价值。有的语文教师用起别人制作的课件捉襟见肘,不是因为这位教师的多媒体技术运用能力欠缺,而是因为人家制作的东西未必适合于我。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