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新课程灵魂的生动展现
——观凌蕙老师Great Women一课有感

  授课教师:凌蕙 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
  授课地点:北京101中学 高一年级
  科目:英语(口语课)
  时间:2007年4月19日

  凌蕙老师的这堂课亮点太多,因为只是做一简评,所以只就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地方展开讨论,即:她的整堂课体现了高中英语新课程总体目标的灵魂。
  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先看一下新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目标结构图。其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占据中心圆的位置,外围分成五个扇形,分别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它们分别指向中间的核心----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凌老师这堂课的设计围绕人物描述这个话题,课文题目是关于伟大女性的故事,课文是以描述伟人展开的。凌老师的教学设计的根基是德育,在言行中她都明确表达了自己教学的最高宗旨是育人。她在该堂课结语中送给学生的话是:Not everyone can be famous but you could be great if you try. You learn from doing and you win from trying。这也可以被认为是她希望通过本堂课传达给学生的一个要义: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伟大的人;从行动中学习,从努力中得胜。如她自己所说:“我是倒着备课。”即先找到这堂课的根基所在,然后再围绕这个根基搭建肢体,让血肉在生长中不断丰满。
  对德育这一根基的夯实,凌老师的设计原则是“近-远-近”,即先从自身和普通人出发,再看伟人的故事,最后回到自身。在课堂导入环节,她先用正面的、新鲜有趣的词汇描述自己的名字,再鼓励学生以类似方式描述自己的名字。通过用正面、积极、生动的词汇描述自己,让学生发掘自身可以成为伟大的人的潜质。她选择的伟人的故事有愚公、任长霞、牛玉琴、李素丽、华益慰、特雷莎修女等,涉及古今中外、官、民、专家、普通劳动者。这种将新课程的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价值观在学生的生活中进行渗透的方式可说是“润物细无声”。
  围绕德育根基搭建的“肢体”是学生的语言知识。它的搭建当然并非一次课之功,而是通过一次次课的学习以及练习,让主干再长粗或长高一点,在学生原有的架构上再添加一些细枝。具体而言,就是这一课要学习的语篇、要掌握的句型。凌老师突出了本堂课要掌握的几个新句型,并设计了层层推进的步骤,让学生反复练习使用。
  当然,“肢体”不光是干巴巴的枝干,也需要丰茂的叶子,那就是词汇的充实。凌老师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词汇银行”(Word Bank),让学生整堂课都往里填充关于描述人的性格和品质的词汇,既有以前学过的,也有本节课新遇到的。最后再在全班比赛,看谁是“最富”的人。这个创意既表达了正面的价值指向(对学生来说,富是指知识的积累),也传达了一个语言学习策略(从细处入手,养成点点滴滴积累的习惯;按照专题积累词汇,以增加表达的自由度与丰富性)。
  根基对一个人来说就是灵魂或心灵,当心灵被激发的时候,情感与行动就贯通了,能力也在不知不觉或半知半觉中增长。新课程的总体目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虽然可以放在课程目标结构图的中心,但关于“全人”发展这一更加上位的目标才是新课程目标的灵魂所在。而凌老师的课正是因灵魂被唤起而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在这里,有建设,有生长,还有交流与碰撞。或者说,新课程并不新,而是要回归教育的本质,这种理念是常在的,而努力是常新的。

北京大学“行动中反思的实践认识论与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组
陈向明教授、 李莉春博士